在“放管服”工作大格局、大背景下,宣城市加速推進“互聯網+監管”,積極建立健全企業信用監管機制,充分發揮信用監管的基礎性作用,做好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實現基礎數據全市共享,有效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關工作得到上級高度肯定,中國工商報于6月15日專題報道《宣城多舉措強化信用監管》、安徽日報于6月5日、7月30日專題報道《宣城持續改革商事制度》《宣城“互聯網+”監管企業信用》。2017年度,宣城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以滿分(第一名)成績通過省政府考核。
近年來,宣城市工商質監局圍繞全市經濟工作中心,以“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為工作目標,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創優營商環境。
第一,涉企信用統一歸集,實現基礎數據全城共享。
該局在履職過程中產生的行政處罰信息、股權出質登記信息、動產抵押登記信息、注冊登記及備案信息等全量、實時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安徽)對社會公開。與市信息辦相互協同合作,破除數據壁壘,搭建數據橋梁,將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安徽)和“信用宣城”進行后臺數據對接,共享涉企信息目錄近100項,積極強化對涉企信息數據的統一歸集,打造涉企信息“全國一張網”。不斷加強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安徽)運用推廣工作,共歸集到36個市直部門和183個縣區部門的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涉企信息數據近60萬條。積極落實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工作,截止目前,共共享27個公共信用信息目錄,交換數據123萬條,其中雙公示數據4.3萬條、信用信息數據18.6萬條。被市政府辦通報認定為“成績突出,工作全面開展”。
第二,圍繞全市企業年報公示,打好信用監管基礎樁。
一是提前完成2017年度市場主體年報工作。5月30日我市便在全省提前一個月率先完成了2017年度年報目標任務(目標值85%)。全市共有181976戶市場主體需要參加2017年度企業年報工作,截止6月30日年報工作結束,共有173214戶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安徽)上申報了企業年報,年報公示率為95.19%(內資企業、外資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年報率分別為90.26%、92.59%、96.58%、92.83%),超額完成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年報目標任務。二是做好經營異常名錄管理,倒逼企業注重誠信。我局依法及時將未參加年報的8000余戶市場主體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對2000余戶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滿三年即將進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市場主體進行公告,積極做好相關名錄的數據推送工作,構建“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信用監管格局。三是積極部署2018年清理長期未經營企業工作,共梳理2015、2016年度未年報企業482戶,加大力度對“僵尸企業”進行清理吊銷,通過喚醒一批、規范一批、吊銷一批,引導企業守法誠信經營,凈化市場環境,不斷提升市場主體質量,為全市事中事后監管工作擎好先鋒旗。
第三,創新監管方式,開啟“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新方式。
一是加強部署,重視激勵。召開2018年全市“雙隨機、一公開”聯合抽查工作部署會議和全市“雙隨機一公開”36個成員單位聯絡員會議及時部署全年工作,進一步推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工作,并以商事制度改革聯席辦公室名義就全市2017年度“雙隨機一公開”工作對69家單位進行了表彰通報。截止目前,全市共有218家具有市場監管職能的單位建立了“一單兩庫”(檢查事項清單、執法人員庫、檢查對象庫),截止目前,共使用“雙隨機一公開”檢查企業近2000戶,所有檢查痕跡和結果公示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安徽),對社會公示,拉開陽光執法新序幕。二是目標導向,全程推進。2018年7月12日起,由市商事制度改革聯席會議辦公室會同市編辦和市法制辦組成三個督查組,分別由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富貴,局黨組委員、調研員曹曉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胡明宇帶隊到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督查。我市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落實情況納入對市直單位和各縣市區政府的目標考核,細化措施,做到分級督察,督促“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推進各單位利用安徽省事中事后綜合監管系統制定“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任務,并及時公開檢查結果。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理念在監管部門扎根,部分執法部門由原先對公示執法檢查結果的顧慮變為主動要求公示檢查結果,提升了政府工作效能。